內容來自YAHOO新聞

韓國棟觀點:從杜正勝同心圓史觀看台灣主體教育的挑戰



談到杜正勝,很多人的直覺反應,除了「三隻小豬」和「罄竹難書」之外,就是他的「同心圓史觀」和歷史課綱修訂。

一九四四年六月,杜正勝在高雄靠近還邊的一個小村落出身,因為家裡清貧,再加上他喜歡閱讀和研究中國歷史,因此在一九九0以前,他對中國社會主義存有高度的憧憬和嚮往,但是完成《編戶齊民》著作,並經過九0年代實際接觸中國人民的生活之後,深深感受中國人民在「官本位」社會下的痛苦,提出了同心圓史觀.從大中國意識蛻變成台灣主體意識。

杜正勝的著作《編戶齊民》,雖在解說中國傳統政治社會結構是如何形成的,但是研究這些資料的同時,他也深刻感受到,中國過去長久以來,都是以皇帝中心的觀念,平民百姓沒有地位,被壓迫、被忽視,只有盡義務,不可能要求權利,秦漢以後的兩千年歷史就是如此。同心圓史觀顛覆了過去大一統的歷史思維,以「民主主義」為核心價值,強調歷史的核心不是統治者,而是人民。同心圓史觀的真正圓心是人民.每個人最認同的地方,就是自己成長的地方。

民國三十八年,國民黨政府撤遷來台,所謂的「外省第一代」來到台灣,依據同心圓史觀,他們認同從小生長的中國土地,他們要回到自己成長的土地,他們主張兩岸統一,是難以改變的天性,如果外省第一代不主張統一,那才是奇怪而不合情理的事。

到了「外省第二代」,雖然幾乎都生長在台灣這塊土地,而且很多是「芋頭番薯」,但因聽了父母的故事,在情感上會有所感動,再加上大一統的歷史教育,多半還是認同自己是「中國人」。

一九九0年代以前的歷史課程,都是依循「本國史」和「外國史」的架構進行。「本國史」負債整合就是「中國史」,台灣的歷史,屬於本國史的一部分。地理也一樣,分為「本國地理」和「外國地理」,台灣地理屬於本國地理中的一部分。

到了「外省第三代」,情形就大不相同了,中國對他們而言,不再有那麼深的感情繫屬了,再加上新世代的年輕人,中小學所讀的歷史,已改成依據同心圓史觀所架構的課程和教材,因此台灣的新世代,不論是出生自閩南、客家或外省族群,他們所認同的,多已從遙遠的中國,變成自己生長的台灣土地。

一九九0年代,杜正勝提出同心圓史觀,台灣史地獨立成冊的呼聲愈來愈高,直到杜正勝接任教育部長(二00四年五月至二00八年五月),高中歷史「九五暫綱」和「九八課綱」確立了台灣史獨立成冊,先讀台灣史,再讀中國史,最後再讀世界史。即使是馬政府時期所修訂的「一0七課綱」,不論怎樣「微調」,其歷史課程架構仍依循著同心圓史觀,先台灣史,再中國史和世界史。

台灣史、中國史、世界史的架構,已經確立,再也走不回「本國史」和「外國史」那個時代了。因為孫中山建立中華民國的時候,台灣還是日本的殖民地,所以在民國三十四年以前的中華民國歷史,編在世界史裡面。

二0一六年總統大選前夕爆發周子瑜事件,正說明了台灣的年輕世代,已經從大中國意識轉變為台灣主體意識。

因為同心圓史觀顛覆了大一統史觀,因此很多人把同心圓史觀說成「台獨史觀」。對於這樣的說法,杜正勝說:「這真是把我看得太小了,如果他們硬要說我的同心圓史觀是台獨史觀,那麼我就要說我的同心圓史觀是要讓中國分裂的史觀!」

杜正勝解釋,同心圓史觀是一種價值觀念,每一個主體,都有一個圓心。

就生長的環境來說,如果以每個人成長的家庭作為圓心,台灣這塊土地裡面就有無數個圓心。同心圓史觀也可以用每個人生長的村鎮作為圓心,或是以縣市作為圓心。因為我們都生長在台灣這塊土地,台灣這塊土地是我們的生命共同體,因此我們也可以將台灣這塊土地視為一個圓心。同理,我們可以將整個中國視為一個圓心,也可以將中國境內的每個省市、縣市……作為一個圓心。同心圓的觀念,以哪一個地方為主體時,哪一個地方就是圓心。因此.同心圓史觀不排斥台灣各個地方作為一個圓心來寫歷史,也不排斥中國各個地方作為一個體性來寫歷史。

依據這樣的邏輯,如果同心圓史觀是台獨史觀,當然也可以說是「中國分裂史觀」。

杜正勝說,台灣和中國現在處於分治狀態,我們生活在台灣,當然是以台灣為主體,難道我們要以中國為主體嗎?至於台灣和中國將來會怎麼樣,那是以後子孫們的事。

同心圓史觀雖然不是台獨史觀,但卻為台獨史觀提供了最佳的論述基礎。

蔡英文總統說,她的兩岸政策是「維持現狀」,但她的維持的是「以台灣為主體的現狀」,和馬英九總統主張維持九二共識、一中各表的現狀,是不同的。

問題重點是,以台灣為主體的維持現狀,能夠維持多久而不牽動國家認同的敏感神經?

立法院才剛開議,掌握多數席次的民進黨立委即提出各項「轉型正義法案」,其中高志鵬提出的《中華民國國徽國旗法》、《總統副總統宣誓條例》和《宣誓條例》修正法案,要廢除國父遺像。

與其說是「轉型正義」,毋寧說是「台灣主體意識」、甚或「台獨意識」的展現來得更貼切些。因為在一九四五年(民國三十四年)之前,台灣還是日本的殖民地;孫中山建立中華民國的時候,和台灣這塊土地有甚麼關聯?

教育部已經宣布「一0七課綱」暫緩實施,「一0七課綱」中爭議最大的就是歷史領綱。

台灣推動教改二十年來,學生、老師和家長已經疲憊不堪,其中又參雜了國家認同分歧的干擾。然而,二十年過去了,教改的腳步仍未停歇,十二年國教雖已啟動,卻仍有諸多問題需要解決;攸關十二年國教成敗關鍵之一的一0七課綱即將上路,卻又因高中歷史課綱微調引發極大的爭議。如何化解爭議,讓一0七課綱在最短的時間內順利上路,將是新政府組成後,教育施政的極大挑戰。

*作者為資深文教記者,新作《走在風尖浪頭上:杜正勝的台灣主體教育之路》(時報出版),即日起在風書房書摘連載。

相關報導
● 夏珍專欄:那些絕密文件中,喑啞漂落的靈魂
● 孫大川專文:轉型正義─政治算計得多,嚴肅處理得少



新聞來源https://tw.news.yahoo.com/韓國棟觀點-從杜正勝同心圓史觀看台灣主體教育的挑戰-224000362.html


B9C666E27580CC9D
arrow
arrow

    l37bv1lzr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